市老年大学协会
重庆市老年教育通讯

2020/12/30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


新时代老年大学研讨会在渝中区召开


        9月27-29日,新时代老年大学研讨会在重庆市渝中区召开,来自北京、吉林、内蒙古、河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老年大学代表162人参加会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刁海峰,副秘书长李春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老年教育》杂志社社长郭锋,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重庆市老年大学名誉校长罗淑芳,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老干局原局长、重庆市老年大学名誉校长钟旭秋,市委老干局副局长何小平,渝中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志宏,市委老干局原巡视员、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会长丁宗贤等领导出席。会议由刁海峰同志主持。
        何小平、王志宏同志分别致辞,预祝本次新时代老年大学研讨会圆满召开。江苏省、浙江省、成都市、大理市、渝中区等老年大学代表围绕新时代老年大学的创新实践做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分批次参观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名仕城校区,观摩《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隔代教育》等公开课,并体验烙画、纸艺花、色空鼓、草木染等特色课程,大家在参观中交流经验与体会。围绕新时代老年大学发展方向,举行分组讨论座谈会。我市共有15所会员校28人参加。会议圆满成功,获得与会代表一致好评。
        现将大会经验交流材料摘编为(一)(二),供各会员校交流参考,从中借鉴好的经验做法。

举会 观点
经验交流材料摘编(一)
 
1.创造美好教育 共享美好生活  ....................................................................................重庆市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
2.新时代老年大学发展探讨 .................................................. .......................................江苏省老年大学协会
3.快乐50打造新老年教育社交场景的模式创新及实践................................................ ...快乐50老年大学
4.紧扣时代脉搏  拓宽教育网络倾心尽力打造为老同志传递快乐的精神家园 .................大理老年大学
 

新时代老年大学研讨会发言材料摘编一
创造美好教育  共享美好生活

重庆市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
 
        进入新时代,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市、区有关老年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区域老年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展现新作为。通过对30多年办学历程进行梳理,对区域老年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对当下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创美好教育 塑美好生活”的办学愿景,以打造美好教育为主线,加速推进区域老年教育现代化,引领老年人的美好生活。
        一、美好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向
        山城老年大学生长于山城,又因山城而得名,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体现了“山”的品格与精神。学校坚持创新与守成相结合,构建“以山为魂”的学校精神文化,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拟定了“创美好教育 育银龄英才 助银发奉献 塑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明晰的办学定位和方向凝聚每一位员工和学员的思想;凝练了“高山景行 至诚博学”的校训,倡导全校师生“立高山之品,树景行之德,以至诚之心,成博学之人。”形成了“弘德善思”的教风,提醒每一位教师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勤学善教,为人师表;倡导“厚德修为”的学风,引导每一位学员修身养性、勤学善思,树立“长者风范”。
        围绕核心办学思想,学校拟定了《重庆市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章程》,制定了涉及招生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财务管理等上百项制度,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学校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创美好教育”为主线的办学思想体现出“老年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理念,凝聚着师生对老年教育的憧憬,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美好的环境,熏陶师生行为
学校将“创美好教育”的办学愿景细化到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设计了以形似飞鸟的“山”字为主体图案的校徽,暗喻学校有“山”一样的担当,是老年人修身养性、乐学乐为的和谐家园与学习胜地。在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上注重细节,凸显“精益求精”的管理文化,三个校区的校园环境设计各具特色:大溪沟校区内外环境布置保持浓郁的复古怀旧风;名仕城校区是简洁明快的现代风,彰显年轻和活力。2020年,完成了“山城永续——老地方·新面孔”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升级营造项目,在“理想花园”“共生记忆”“未来寄语”3个板块中,征集到300多份师生作品,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师生共享创作乐趣。美丽的校园、舒适的环境、一流的硬件满足了百姓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和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美好的教师,成就教育理想
        学校以打造年轻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教师团队为目标,实施教师成长工程、专家引领工程、课题研究工程,帮助每一位教师个性化、职业化成长。
        教师成长工程。学校打破老年人办老年大学的常规,教师及管理团队日益年轻化。全校85后教师占8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40%,多名青年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任学校领导职务,年轻人的蓬勃朝气给老年大学注入新的活力。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推进了全市老年教育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制度设计及实践实务。2017年以来,相继组建了重庆市老年教育学校教师中级、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完成了全市老年教育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建构。市职改办委托山城老年大学进行日常管理,负责受理全市老年教育学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几年来,全市共评审通过31人,涉及声乐、英语等11个专业。
      专家引领工程。在促进老年大学教师团队年轻化、职业化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了专家服务基地,推进专家引领工程,促进队伍品牌化。2019年,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批准我校为重庆市第三批专家服务基地。        依托专家服务基地这一载体,培育了4个名师工作坊、开设了名师课堂、组织名师沙龙活动,专家学者们在助力老年大学青年教师成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为美好教师团队的培育凝聚智慧赋予了能量。为让青年教师获得精神成长,我们定期举行读书会、教师集体宣誓、青年团员讲团课等活动,将“弘德善思”的教风落实到每个老师的实际行动上。
       课题研究工程。学校注重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开展教师技能比拼、公开示范课等教育活动,2020年,青年教师申报了重庆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撰写了近20篇教育科研论文,促进老年教育科学、优质发展。教师不断精进专业、开阔视野、修为品性,展现出新时代老年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形象。
        四、美好的课程,彰显办学品质
        学校着力打造集地域特征与时代特色于一体的“2—4—2”课程品牌,满足辖区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
        两大阵地,扩大供给。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成了以山城老年大学为龙头的“线上线下一体,覆盖基层社区”老年大学办学格局。线上线下两大阵地,使老年教育供给不断扩大,供需矛盾逐步缓解。2015年开始,逐步整合区内数字化学习资源,举办网上老年大学,开设云课堂,实行云管理。2016年起,在七星岗、大溪沟、解放碑等11个街道开办老年大学分校,在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教学点,“一校多点”的线下办学体系逐渐形成。
        四类课程,满足需求。学校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分析现有课程设置与老年人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构建了“美德、美体、美言、美雅”课程体系。每类课程形成一个课程群,各课程群以“美好教育”为主线,拓展为100多门个性化、开放式的线上线下课程系统,满足百姓多样化、多层次终身学习需求。
        两类人群,尽显责任。学校在搞好老年教育本职工作的同时,聚焦城市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设备和教师资源,培育了“梦想课堂”公益项目,助力流动儿童圆梦。项目招收6至12岁城市流动儿童免费入学,开展钢琴、古筝、舞蹈、声乐、形体、陶笛等艺术类课程教学及课业辅导。4年来,1600余人次流动儿童及其            家庭受益,深得社会各界赞誉。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做出专题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在美好教育理念引领下,追求品质,突出品位,已成为一所百姓满意、同行认可、社会美誉度高的区域性品牌学校。2016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大学、全国敬老文明号,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2018年被评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2019年,“梦想课堂”公益项目荣获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全国优秀儿童之家。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老龄工作、老年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人,为推动渝中高质量发展、创造市民高品质生活不懈努力!

新时代老年大学发展探讨

江苏省老年大学协会
 
        一、老年教育的依据是什么
        1、老年人适应社会变化需要老年教育。社会不断进步和变化,个体的社会化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只是阶段性的任务内容不同。特别是当今社会的快进性、不确定性、多变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成为一项必要任务。
        2、老年人生存状态需要老年教育。不同的生存状态需要不同的教育帮助。当今的老年人基本生存有保障后,对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追求更高了,更需要老年教育来实现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实现人生更高的梦想。
        3、老年人知识结构需要老年教育。不同时代教育的功能和定位不同,过去的教育对于当代老年人来说欠缺了幸福教育课,社会或政府有责任为老年人补上幸福能力提升教育。
        4、社会发展需要老年教育。通过教育为老年人赋能,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特别是在当今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趋向人口的1/3,老年阶段生命趋向人生的1/3,两个1/3的时代,将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社会定位和角色,需要重塑新一代老年人。
        5、人的本能需要老年教育。学习是人的自然本能, 孩子天生自己要学习,会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是大脑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贯穿于生命全过程,教育是对人的学习本能的满足。
        6、科技进步需要老年教育。科技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态,不学习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已经无法出行、无法购买、无法办事、无法交流。人工智能和5G的结合将更加改变生活、生产、服务各个领域。
        二、新时代对老年教育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包括老年人)对享受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因此,新时代要求老年教育,一是服务于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幸福追求,包括适应社会变化、健康长寿、文化养老、价值提升。二是成为国家科学、综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教育提升养、减少医、增添乐、促进为的功能。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树立老年人社会榜样作用。四是推动社会经济及老年产业发展,引导老年消费、投入、再就业和创业。
        三、新时代老年大学教育发展建议
        1、老年大学教育要弥补自身的不足。老年大学教育经过37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新时代视角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仅靠现在的老年大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庞大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因此,“十四五”时期,老年大学教育进一步完善,一是应当从福利性走向与社会性和市场性相结合,加大老年人自身的投入和社会、市场的参与,促进老年教育发展;二是应当从孤立性走向开放性,充分发挥社会相关资源效益,加大资源配置,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三是应当从被动性走向主动性,有目标、有计划、有结构地补充老年人知识,让知识更加有效地解决老年阶段的难题,助老年更精彩,让人生更完美;四是应当从传统性走向现代化,通过办学和教学创新,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老年群体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投入与产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2、老年大学教育要在老年教育体系中发挥主干作用。“十三五”之前老年教育可以说就是老年大学教育,经过国家“十三五”老年教育规划的推动,现在的老年教育业态,不仅有老年老年大学,还有老年社区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老年学历教育、高校老年教育等。老年大学具有历史积累的优势,应当在整个老年教育体系中发挥主干作用,构建以老年大学为主干,社区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为融合,社会教育为环境,高校教育为增彩的老年教育体系。老年大学教育的主干作用,要着重体现在示范、辐射、指导、分享、服务上。
        3、老年大学教育要从增量向内涵提升发展。老年教育增量的任务,应当主要靠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老年大学教育除了继续挖掘潜能增量外,更重要的是内涵提升,帮助老年人解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着力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过去,老年大学是强调按学员需求安排教学,新时期更要根据老年期的需求设置和引导教学。政府福利教育更应当投入在公共必修课上和经济贫困的老年人身上。
        4、老年大学教育要率先现代化探索。老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取向,具体内容还需不断探索,基本内涵包括,一是理念的现代化,如积极老龄化、与时俱进、公平公正、全面发展等;二是管理现代化,民主集中决策、扁平化管理、学员主体作用发挥等;三是设施现代化,适老化无障碍和应急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设备和器材等;四是课程现代化,有公共基础课,有丰富的选择课,各课有层次提升的满足;五是教学方式现代化,有第一、第二、第  三、第四课堂,线上线下结合,有游学、交友、俱乐部、社团、社群等学习形式相结合;六是办学现代化,开放办学,发挥学校在区域内主干作用,与教育、养老、医疗、文旅、广电机构,与企业和社团组织合作,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七是考评的现代化,以老年人自身获益和以社会影响为考评依据。
  
 
 
快乐50打造新老年教育社交场景

的模式创新及实践
 
        一、快乐50初心
        “快乐50”名字的由来就是让5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们快乐退休(女性工人退休年龄是50岁),他们不是老人,是我们的朋友,在快乐50,我们都称呼他们为“乐友”。
        快乐50的初心:为退休人群打造集学习、娱乐、展示、社交于一体的第三空间。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预防退休综合症,解决他们退休后孤独、失落、价值缺失等问题,拓宽社交圈,找到社会归属感,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修养,提高退休生活质量,这种预防为主的养老方式,可以有效节约医疗资源、为政府分忧,助力国家实现积极老龄化。
        我们倡导陪伴终生的理念,做退休人永不毕业的青春大学,永不退休的社会归属,让他们快乐、安全、健康地度过后半生。
        二、快乐50基本经验
        我们花了1年时间试错、1年验证模式、3年打磨模式,线下场景体验中影响他们,线上场景体验中持续影响他们。
        2015年,快乐50成立,通过线上内容和线下活动,积累种子用户,探索商业模式。2016年,创办快乐五十大学--达官营校区,自主研发课程体系与服务体系,探索老年大学业务。2017年,第一个合作校区--王府井校区开业,“学习+社交”体系初步建立,尝试合作校区模式,完善“展示+社交”活动体系。付费用户突破500人。2018年,第一个标准化校区--亚运村校区开业,开启标准化单店模型的打磨与验证,建立线下用户体系。线下付费用户达到2000人。2019年,江南、希腊等境内外游学产品陆续发布出行,开启“旅游+社交”体系的打磨与迭代。线下课程教材、服务流程、教师管理标准化体系相继打磨完成。线下付费用户5000人。当年实现盈亏平衡。同时,连续第三次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互联网+老年文化”试点单位。2020年,开启线上直播课程,成立线上老年大学,2个月实现线上付费用户5000人。线上线下课程体系、用户体系打通,课程及活动体系迭代,为大规模复制做准备。
       快乐50总部位于北京,目前拥有线上网校和7大线下校区,线上用户近100万,线上学员近10万,线上付费学员上万人,线下付费学员5000+人。
        快乐50与大多数公办老年大学有相类似的院系、课程设置和社团发展,在教学专业本身相近。在模式和服务方面有比较大的区别:快乐50解决他们消费升级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退休解决方案,挖掘用户终身价值,而不是只有课程消费;为他们提供展示、社交,自我实现的平台;提供不只是课程,更多是服务,我们打造了精细化的用户运营体系,比如班主任+老师+客服,三方联动无死角服务,让用户感受到很强的尊重、理解和归属感;打造连锁机构,研发自己的标准化课程、服务体系,自主研发的专门针对中老年教学的教材、定制严选的教具等,建立老师选拔、培训、上岗、考核等严格的标准化教师管理体系,给用户一致体验。
        三、启示感悟
        养老,是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兼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定坚持用户和社会价值合一,不忘初心。
        做好快乐50及养老产业,最重要的是“人”。一方面是对待用户,一定要有同理心,真心为他们考虑,充分激发用户的“参与感”,抓服务、重体验、深接触,做好服务。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团队,要坚持初心,给团队目标、希望和爱,搭建一支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坚韧不拔、战斗力强的团队。
        要勇于创新,不只局限在产品课程创新,更要探索模式创新,解决老年大学标准化、可复制性问题,让更多老人,尤其是三四线、农村的老年人也能享受优质的课程及退休服务。
        要开放,与公办老年大学、社区学院、政府、企业、机构广泛展开合作,共同搭建老年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和标准,提升老年教育行业运营效率和体验。
 
 
紧扣时代脉搏  拓宽教育网络

倾心尽力打造为老同志传递快乐的精神家园

云南大理老年大学
 
        大理老年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老年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扣时代脉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加压力、积极探索、攻坚克难,不断发挥总校示范引领作用,延伸基层老年大学办学,构建起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积极传递正能量,不断追求工作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大理特色的办学之路。老年大学已经成为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凝聚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阵地,成为广大老同志文化养老、延年益寿的重要平台。
         一、抓实“四个到位”,在强化组织领导上下功夫
        (一)组织保障到位。历届市委、市政府将老年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工作总体规划。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老年教育领导小组。将老年大学按副科级配齐配强人员,并批予编外用工8人,形成了以市委、政府为主导,市委老干部局主管,市老年大学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经费保障到位。历届市委、市政府将做好老干部服务和老年教育列入全市民生工程。从2012-2016年,共投资595.5万元新建教学场地1926.83平方米,投资80万元用于部分教学点和教学设备的提档升级,老年大学的各项功能不断提升。为了确保老年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市委、市政府从2016年起将每年安排老年大学30万元资金补助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对老年大学学费收入一直执行全额返还制度。
        (三)安全保障到位。学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把防风险、保安全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购买了公共场所安全责任险、教师意外伤害险及演出安全险,与经常来活动的老干部、全体师生签订《安全责任书》,所有学员自行购买了意外伤害险,为老干部、全体师生安全护航;按要求配置消防设施设备,定期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明确专管安全的副校长,每年年初开展地震、防火等应急演练,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消息速报制度》及制作上墙《应急疏散图》,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师生的安全,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突出“四个结合”,在打造“文化新阵地”上下功夫
        我校牢固树立为老同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实践特色、紧扣时代脉搏,精心打造文化教育新阵地,培育老同志的“精神家园”。
        (一)突出与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推动思政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的“五进”教育宣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为全市发展凝聚正能量。
        (二)突出与全市中心工作相结合。成立洱海保护、法律宣传等5支志愿者队伍,招募志愿者120名,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洱海保护”“三清洁”及法律宣传等活动;结合“双创”重点工作及重大节庆等,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及书画摄影展。参加州、市老年节文艺演出、全国科普宣传日活动和市周末广场演出,到乡镇、敬老院开展送戏下乡、送春联下乡等活动。同时,利用宣传栏、简讯、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宣传平台,积极宣传洱海保护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不断扩大了老年大学对中心工作的宣传力。
        (三)突出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学校始终注重把民族文化元素与课堂教学实践和普及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在非遗传习所设置老年大学教学点10个;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以多样化、亲情化的教学工作来服务学员,着力打造了一批贴近老年人需求、体现大理特色的品牌课程。通过举办公共课、参加三月街、州庆等活动和成立老年艺术团,全面展示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把白族文化艺术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中。
        (四)突出与现代网络教育相结合。积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扎实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同时,充分利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网上老年大学平台,发动全市学员注册学习。搭建久久乐享平台实行网络报名,开办了苍洱夕阳风采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学校、教师、学委会、学委会常委办、班级微信群,实现了老年朋友在家门口上学和在家上学等多种学习模式,享受着现代网络,快乐地学习、交流。
         三、采取“六个融合”,在健全教育网络上下功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校直奔解决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问题。先后到5家单位、13家乡镇(街道)、3家民办培训机构、10家非遗传习所调研座谈,广泛征求办“家门口老年大学”的意见建设,形成调研报告3份,出台了《中共大理市委组织部  中共大理市委老干部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老年大学办学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设置18家分校、32家教学点,在全市形成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在基层老年大学设置上,采取“六个融合”,实现了全市老年教育多领域、多元化、广覆盖的办学格局。
        (一)与思政建设融合,增强党组织凝聚力。针对各乡镇(街道)党组织老党员较多的实际,各乡镇(街道)分校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党校、党支部活动室、科技培训等,组织老年朋友开展短期集中培训;结合党组织“三会一课”开展定期培训;通过乡村广播、党支部微信群、学习强国等时时培训,实现农村老党员与老年教育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建立乡镇(街道)分校11家、村(社区)教学点22家。
        (二)与非遗传承融合,传承带动群众发展。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引入老年教育中,让老年朋友为非遗传承助力。市基层老年大学办学领导组与市非遗所通过实地调研现有非遗传习所情况,在条件成熟的白族刺绣、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白族服饰、剪纸和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等方面建立了10家老年大学非遗传习所教学点,让非遗文化遗产更加贴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下一步,大理市还将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将非遗教学点作为大理老年大学的游学基地,打造老年大学研学游,推动大理旅游和老年教育双融合双升级。
        (三)与城乡文化融合,繁荣发展老年文化。乡镇(街道)分校在对各村(社区)文艺队伍等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对定期开展活动的文艺队伍、洞经音乐会、诗书画组编排为专业班级,规范班级管理,组建村(社区)教学点。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分馆的作用,定期开展培训,将老年朋友列入培训范围。教学点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城乡文艺队伍人员不断增加、活动不断规范,城乡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四)与教育资源融合,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与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成立了大理老年大学大理市中等职业学校分校。充分利用职业中等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开展教学。
        (五)与养老资源融合,不断探索养教模式。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并成立了2所分校、1所教学点。根据养老院人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总校还定期到敬老院联欢,推进养教一体化,丰富了住养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与社会资源融合,不断延伸教育领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在大理供电分局、大理震东健身等4家单位成立了3家分校、1家教学点,进一步优化老年教育的结构、内容和布局。
        多年来,大理老年大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全国各地优秀的老年大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全国、全省老年大学协会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秉持“大学知礼、老而有为、德艺修身、康乐奋进”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与民政合力推进全国第五批居家社区养老试点工作,努力做到“教、学、乐、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尊师重教和关爱学员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大理特色的老年大学办学之路,推进新时代大理老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谱写全国老年教育工作新篇章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